崔季陵

一个老干部

【碧云深】第二十二章 (上)

原来仁宗朝有一位李太监,身受成祖,仁宗,宣宗,今上四代帝王恩惠,如今年老,觉得自己不堪在御前侍奉,便在香山舍了自己多年的家财,发愿修成一座庙宇,来为皇家祈福。宫里许多年老的太监,听闻李太监此举,有心力的也在法海寺周边建寺,没能力的就也捐些银子。张太皇太后还在时,为了这寺院还特意捐了一万两脂粉银子,下面的后宫嫔妃捐的香花灯油更是不计其数。成祖时请进京城的诸位密宗的师傅们,也感念李太监的心诚,拨了许多法器,又派了驻锡的大喇嘛,当这寺院山门落成之时,就连当今圣上也曾亲临,并赐了寺名曰“法海寺”。这一晃也已经三四年的功夫,可这寺院仍未落成,并不是缺工缺钱,而是实在太豪华太工细了。

钱海水似地泼了出去,内宫的宦官们虽然心疼这些年积攒的银子,但是花给了佛爷,谁都不能说不值,眼下工程慢,他们有的没法出宫,有的出了宫也不明白其中的关窍,还生怕修的太俗太艳丢了脸面,只能请王振出面,从内画院特意拨了五个画工去法海寺,这一画又是一两年,太监们着急,大喇嘛们也着急,就连宫里太后也有些不耐烦了,都想找个贴得了心的人去监工。

方孟韦这一科一甲第三,进翰林院,本应在皇帝身边随侍,可不知是谁向皇帝提出,要调方孟韦去提举法海寺,也就是监工。

提举寺观是宋朝恩养大臣的荣衔,官位虽高,却没有实职,大明并无“提举”一职,可是这差遣对方孟韦来说,也算是分内之事。他是翰林,是皇帝的私人,皇帝派他监修寺院,如同派遣大臣去监看皇陵的万年吉壌一样,都是极亲近极看重的表现。雷霆雨露俱是皇恩,何况是受了陛下的重托,去监看皇家的家庙?

方步亭知道自己的儿子要被支应到法海寺去,既不惊也不怒,他晓得王振那样的人,要回报要的快得厉害,不过是提举宫观,是体面又亲近的职位,离家不远,还时常能够面君。再说方孟韦不过十几岁年纪,在他看来,还是个书都没读通的毛头小子,这几年在寺庙里,正好磨平心性,勤做学问,将来真的用事,也不至于浮躁没定性。并且此时离了士林,也还有另一桩好处,身在其中,难免会有所牵扯,叫方孟韦先避上两年,几年后恩科再开,还有谁会在意上一榜的探花呢。

只有孙静忱为方孟韦愤愤不平,“我跟太后说去,怎么把你就支到了香山上看房子去,哪有新科探花看房子的。”

“痴人,这差遣还没定下来呢,只是父亲跟我说了,要我心里有个准备。再说,你怎么跟太后回禀?说我男人要去和尚庙啦,太后你快把他调回来吧。”

孙静忱气得把手掩在袖子里,伸过去狠狠地拧了一把方孟韦的腰。今日是琼林宴,就摆在北海的海子边儿上,快十月的京城已经凉了下来,秋风打着卷带着沙子往人的脖子里钻。过了重阳宫里换了夹衣,这是孙静忱头一回要在宫里过冬,一应的衣裳都是新准备的,方孟韦看他穿着一身簇新的大红云锦夹纻通肩蟒圆领袍坐在自己对面,手里还执着一只玉杯,恍惚间像看着自己的新娘子,爱的不行,可是琼林宴上人多眼杂,他们虽然避到了人少的地方,但还是只能占占口头上的便宜,并不敢真动手。

方孟韦回身打量了四周,并没有什么人,又凑近了问孙静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你应了我什么,已经全然忘记了么?”

孙静忱的脸上不知是酒色还是春色,艳艳地腾起两朵红云,“答应你的忘不了,就是最近太后没准我的假,我也没什么由头,等过两天你的差遣下来了,我就跟太后说也要去法海寺看看,看看这庙到底修成什么样子,那时候,我再去陪你。”

“好,既然如此,那我也早作准备。”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就一同回去了。他二人本就是逃席避出来的,此时回到席间,有的要奉承新科探花,有的要奉承镇抚使,敬酒似流水般,孙静忱酒量浅,浅尝一二,也没人敢灌他。方孟韦虽然捧出了方阁老当做挡箭牌,可还是喝得不少,至于其他这些个进士老爷们,在这琼林宴上简直是丑态百出,孙静忱一边吃着海棠果子一边看笑话,回去挑不伤大雅的,有趣逗乐的,都编排给太后听,阖宫上下俱是笑语连连。


评论(2)

热度(1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