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季陵

一个老干部

【碧云深】第二十章 (下)

因为太后的兴致好,众人又出了宫,往三海去耍,登了景山,一路上王振跟着,对太后说了不少奉承话,可他是个半路出家的公公,声音粗哑,作着温柔情态,却怎么也学不像,太后脸上淡淡的,看不出来喜欢还是讨厌,他也就一路奉承下去,伺候太后在景山的观景楼上吃了酒,一众人才又浩浩荡荡地回了宫去。

太后照例是打发孙静忱送会昌伯夫人回府,会昌伯夫人今日瞧帝后的情状,倒是有些吃不透周贵妃是否还有长宠,嘱咐孙静忱多留心。孙静忱应了几句,一心想着还是要把太后赐方孟韦的东西送去,被老祖母捏了脸蛋儿,说他做事不专心,他只推脱喝了酒,还是一劲儿的傻乐。

第二日到方府去,却说少爷不见客,在书房里读书已经五六天没出门了,原也怪不得,十五就是殿试的日子,能拿什么名次就看这一回了。可是太后的赐物又不得轻慢,孙静忱生怕此时让方孟韦出来乱了他读书的心,只能去见了方夫人,将簪子赐予方夫人不提。

转眼便是殿试的日子,大明朝最顶尖的士子们乌泱泱跪满了金砖地,殿试的题目是皇帝亲自拟的,这一场考完,就是真真正正的天子门生,从此鱼跃龙门,一步登天了。有那素有捷才的,不过两个时辰便交了卷子,还有一些个性子沉稳的,不紧不慢地推敲。每个士子身边都跪着一个小黄门,专管收卷子,可是跪的腿都麻了也不敢催,这将来里头必定有翰林老爷,可是跪着的小黄门里,却未必能有一个诸司太监。直等到天色昏沉,月上中天,这一场卷子才算齐备,糊好了名字交到宫里,几个主考官连夜批了,拟了前十名的名字,连着所有士子的卷子,一同送到皇帝那里去。这也不是今上头一回开科取士,先前还有些新鲜,现在不过是应付故事了,但也算是当皇帝也少遇的差使,随便抽了张卷子读了文章,心里猜了名次,再将名字跟大臣们拟的对照,要是差不离,就勾了,要是差池些,皇帝觉得名次该高,那就往上提,皇帝觉得名次该低,倒也轻轻放下,略向后调个一两名便是。又向名单里头捡那名字吉利的或是有趣的,将卷子掉出来读,看着给恩赏。

如此读了四五张卷子,觉得无趣,回头把前十的卷子翻出来瞧,一打眼看考官们列的名次,其中倒是有方孟韦,不过列在第八,出了一甲,皇帝撇撇嘴,自家老娘很喜欢这个聪明孩子,又是方阁老家的公子,便有心抬举,把方孟韦的卷子传来看了。那些个考官们能将这份卷子评了第八,自然也不会太差,只是有几个耿介的,嫌这卷子有谄媚之嫌,文风太软,将名次压了压,皇帝看了却喜欢,无他,只是因为方孟韦说的都是好话,朱笔一提想给他点个状元,又觉得万一误了原来状元的星运,又将一甲三名的卷子都看了,状元的文章果然是又好些,他心里觉得自己真是讲理又讲情,实在是圣明天子,当即朱笔点了状元,唱名的太监立刻接了卷子,外头礼部与翰林院的都等着写榜,看到卷子出来了,果然是众人推定的第一名,也觉得与有荣焉,研了墨蘸了笔,毫尖都带着紫光,将这新科状元的名字,写在了皇榜之上。不久又传出一份榜眼的卷子来,大臣们恭录了。里头皇帝对着原定第三名的卷子和方孟韦的,斟酌了片刻,在方孟韦的卷子上点了,原先大臣们推荐的第三名不知是哪里乡下来的老头子,硬得很臭得很,不合做这花团锦簇,风流无限的探花郎,方家的小公子做探花,才是一段佳话来。皇帝点了前三,觉得做了件大事,后头不愿管了,除了他随意抽到的几张改了名次的,其他都依大臣们判定的顺序来,不一时便整理出来,请皇帝再看了,用了印,这便张出皇榜来,这一科算是尘埃落定了。三鼎甲从来世人最重,方孟韦虽说忝居末席,却比二甲头名那位仁兄要来得体面的多,这皇榜一出,方孟韦算是真正有了出身,做了翰林。自有报榜的差人四下里奔走,孙静忱这边也在太后宫里等着,不多时便有小太监送了抄本来,太后晨起正进早膳,叫孙静忱念来她听,一展手卷,上头第三个分明就是方孟韦的名字,孙静忱这便定了心,念榜似唱歌似的,将这大明朝的才俊们一一报予皇太后知晓。


评论(2)

热度(1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